你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源如何分配才公正?答案写在宪法里 社会科学报

最新更新时间:2023-05-10 08:59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在我国社会主义宪法上属于公共财产,应当遵循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原则和共享原则来公平分配。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如何公正分配是当下中国社会重要的公共议题之一。往往有两种习以为常、似乎不证自明的标准:一种是基于受教育者的某种先天禀赋来分配,如优质的教育应该给予那些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优秀者;还有一种是基于市场法则来分配,如良好的教育应该给予那些在教育上投资更多金钱的人。这两种标准往往导致现实中公民接受教育上的巨大不平等。如基础教育中各种智力筛选标准导致的教育差别和贫富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差别。这些差别日益严重,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其他各种不平等以及阶层的分化。

  然而,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和法律都强调公民在教育上的平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我国宪法)第3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两条结合往往被解释为公民享有教育平等的基本权利十八路虚拟资源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9条则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11条第2款也规定:“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这两条是对上述宪法教育平等权的立法落实。

  基于宪法和法律的上述规定,社会习以为常的基于某种先天禀赋,或基于市场法则的教育资源分配真的是公正的吗?以此为基础的一些教育政策是否符合我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确定的教育公平基本原则?这需要我们对宪法上教育平等权规范进行合理分析。

  一般的宪法解释理论认为,平等并非意味着完全等同,平等其实包含着合理差别,即“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这里关键是要区别出何种情形属于同等情况,何种情形属于不同情况。如是,平等问题转换成“分类”的问题,转换成何种分类是合理的问题。例如,以智力和学习能力不同对受教育者加以分类是合理的吗?以对教育投资多少对受教育者加以分类是合理的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我们回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的本质特性和核心价值的理解上来,需要正确认识教育平等的基本宪法权利在我国宪法规范和宪法价值中的地位。

  我国宪法第1条第2款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我国宪法规定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十八路虚拟资源网公共资源招标网,规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东北资源枯竭原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定了“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规定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规定反映的是一种具有鲜明社会主义色彩的分配原则,即共享原则。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十八路虚拟资源网,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我国宪法这种社会主义特征的分配原则,更加重视“平等”价值。我国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部分的第1条,即宪法第33条就是关于平等的规定。而且,平等不仅是一项权利,更是一项宪法原则,它贯穿到所有宪法基本权利和义务之中。正是社会主义将“平等”与“共享”连接起来。

  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财产,所以,教育平等要基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共享原则来理解。人们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具有差异,按照自由主义的观点资源网免费,每个人根据自身的先天禀赋或者天然的所有,追求自我形成与自我实现,从而占有或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财富是公平的。所以,教育资源按照智力分配理所当然。但是,按照社会主义共享原则来看,并非当然公平。智商的高低是一种偶然性因素,建立在偶然性因素上的分配并不意味着公平,否则,世袭就是公平的了。而且,就算教育资源按照个人的智商加个人的勤奋努力来分配,也同样不是理所当然的。仅有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并不必然意味着你就可以独占教育资源,你需要社会的其他合作者。因此,你应该与他们分享合作的收益,分享教育的资源。

  同样全国地理资源目录,教育资源也不能只根据市场原则,只按照个人投入的金钱和财富来分配。你拥有财富是社会合作的结果,你利用财富占有过多的教育资源同样没有正当性。你同样应该与他人分享教育资源。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实行义务教育,无论你先天禀赋如何;就是为什么教育政策法律要对边远贫困地区、要对少数民族、要对残疾人等(《教育法》第10条)实行教育优惠政策,而无论他们自身是否投入了多少金钱或财富。

  总之,教育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在我国社会主义宪法上属于公共财产,应当遵循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原则和共享原则来公平分配。不仅应当考虑机会平等,而且应该考虑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不能仅仅是给予智力精英的一种奖赏,也不能只根据市场原则被财富阶层所购买和垄断。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上教育平等权的意义所在。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86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全国小姐姐通讯录全国资源中心

拨打手机

联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