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赛迪顾问发布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2021)

最新更新时间:2023-05-05 20:03

  资源型地区是依托本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特殊类型区域。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加快补齐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

  2021年11月12日,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印发了《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全面系统转型、资源能源安全、低碳绿色发展、民生福祉提升、政策措施保障等方面为全面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从综合质效、发展潜力、创新活力、绿色生态和民生保障五个方面遴选了18个细分指标,构建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中125个地级行政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发布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排行榜(2021)。

  榜单前10名中,徐州、唐山、马鞍山、东营、洛阳等传统资源大市高质量发展成绩亮眼。其中,徐州一直坚持“工业立市”理念发展制造业,形成了较为齐备的工业体系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唐山在做强钢铁、装备制造、化工我国资源最好的城市、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新兴产业布局也初见成效。这些资源工业大市依托矿产资源较早实现了工业布局,产业基础较好,产业转型较快,在榜单中排名较高。

  整体来看,华东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较高。湖州的发展借助了其位于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全产业链培育提升全覆盖行动,构筑产业现代化集群高地。马鞍山则以马钢智能化改造为契机,在全市推广智能化改造经验,加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也应看到,淮南、淮北等地由于所处区域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类型单一且新兴产业培育滞后,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榜单的中后部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东北地区排名靠后城市大多具有资源枯竭、接续产业带动力不足等特点,西南、西北地区排名靠后城市大多存在产业链单一、资源深加工延链补链不足等问题。可以看出,经济弱省(区)受制于新旧动能转换整体速度较慢,省(区)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动力不足,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

  一是统筹能源开发与保护。针对本地资源的评价、勘查和开发等环节制定中远期规划。积极对接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主动参与国家资源能源供给体系和矿产地储备工程的构建与推进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二是促进资源型产业提质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资源型国企整合重组,整合存量资产,重组龙头企业。通过提升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以政府购买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资源型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积极性。

  一是融入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深入挖掘地缘优势,参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城市群、都市圈、产业带等形式打造区域产业共同体,强化区域产业协作。对接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转型需求,借助“科创飞地”等形式承接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新要素。二是扩展城市产业空间。将城镇空间布局优化与城市更新改造有机结合,规划建设符合产城融合理念的城市新区、具有资源特色的产业园区。在独立工矿区建设具有资源特色的产业园区、工业遗址,推动基础设施完善的闲置工矿区空间的有效接续利用。

  一是围绕资源优势构建产业体系优势。围绕资源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产业招引和产业培育,推动资源开发与产业链下游的融合发展,借助资源型企业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机遇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资源精深加工带动多元化产业体系构建。二是实现资源关联产业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矿产废弃物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推动煤炭等能源清洁高产高效发展。推进资源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发展矿产及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坚持循环建链,扩大循环经济规模。

  一是以技术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利用资源型产业升级改造契机,通过共性技术研发、工程示范等方式推进跨区域、跨行业的创新合作。推广资源型龙头企业智能化转型经验,加快资源产业链的创新基础要素积累、创新融合场景搭建。二是以产业升级带动创新要素汇聚国家中学课程资源。围绕产业链构建公共创新服务载体,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头,创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匹配成果转化供给与需求。开展产业创新示范工程,培育示范企业,布局一批研发转化并重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一是加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市场活力伴游。推进“放管服”改革,改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及各类软硬件环境。制定出台产业人才招引政策,营造优质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对产业项目和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鼓励国有企业通过项目合作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产业共建、搭建联盟等市场化方式带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二是促进共享发展,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通过公共服务资源扩容、社会公共服务提升以及城市生态建设改善软硬性环境。强化援企稳岗力度,拓展新经济、新业态就业空间,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微信资源群国内空间资源信息

拨打手机

联络方式